動力電池穿刺實驗可作為測試其機械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,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穿刺引起的電池熱失控方面,對電池內部結構的影響卻極少被討論,而內部結構對于電動汽車和電池的安全設計和事故分析尤為重要。
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馬天翼博士及其研究團隊,利用三英精密的X射線顯微CT設備,實現了對穿孔后18650NCM電池內部結構的無損檢測,同時結合力學分析和仿真研究了穿刺速度對電池內部結構的影響。文章發(fā)表在Elsevier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。
三英精密的nanoVoxel-4000系列屬于高功率顯微CT系統(tǒng),采用高電壓開放式微焦點射線源和高靈敏度探測器,該系統(tǒng)可實現對密度較大的金屬樣品內部結構的高清晰度成像。文章中依托CT掃描圖像,再結合SEM掃描及XRD成分分析,實現了在穿刺實驗中,對18650NCM電池內部結構和電極材料演變的觀測。
Fig.1. (a)NCM電池充放電形式;(b)~(d)穿刺速度分別為0.1mm/s、10mm/s及100mm/s時,電池電壓和溫度的變化,結果表明,穿刺速度的增大加速了電池的熱失控。
Fig.2.穿刺后電池內部結構的CT圖像:(a)~(d)為穿刺電池3D、XZ方向、YZ方向及XY方向的CT圖像;(e)~(p)分別在穿速為0.1mm/s、10mm/s、100mm/s時,電池3D、XZ方向、YZ方向及XY方向的CT圖像:從XZ、YZ方向看,鋼針會把周圍的電極推向穿刺的方向,從XY方向看,穿速越快,電極的變形程度越大。
Fig.3. (a)穿刺示意圖:最外側黑色圈為電池外殼,深紫色圈為正極極片,淺紫色圈為負極極片,淺綠色為鋼針;(b)~(d)穿速不同時,鋼針所受的力隨時間的變化。
Fig.4.鋼針穿刺前后,電池內部結構的比較:(a)穿刺實驗前:CT圖像明暗度是由材料的密度決定的,亮度越大,密度越大,低亮度區(qū)域表示負極材料和鋁集流體,高亮度區(qū)域表示正極材料和銅集流體,電池內部最暗區(qū)域表示電池的中空部分;(b)穿刺實驗后:由于穿刺和熱失控引起電池內部結構損傷,空心部分體積增大。
Fig.5.鋼針穿刺前后,電池的形態(tài)研究:(a)剝離鋼殼后的電池電極;(b)電極材料(黑色粉末)的掃描電鏡(SEM)圖像;(c)~(f) C、Co、Mn和Ni元素的能譜分析(EDS); (g)電極材料的X射線衍射(XRD)圖像。
通過CT檢測,馬天翼博士等人還發(fā)現,穿刺速度會對電池產生兩方面的影響:一是,鋼針穿透隔膜,導致電池的負極和正極接觸,形成內部短路,短路釋放大量的熱使電池過熱,從而致使電池內部呈現云霧狀;二是,鋼針的穿刺造成內部結構的變形,主要集中在電池的中心部位。
高分辨率顯微CT實現了電池內部結構的三維可視化,解決了因拆卸等原因造成的內部結構二次損傷等難題,完美清晰地展示出電池內部的真實情況,一直以來,三英精密致力于為科研工作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,今后也將繼續(xù)為各行各業(yè)工作人員提供更加有力的助力!
致謝:感謝馬天翼博士對本文的修改和指導!
目前對18650鋰電池橫截面全視野的CT掃描,可以獲得下圖所示的清晰程度: